Profile Photo
没有年上宠,哪来年下疯
  1. 刘奕君
  2. 私信
  3. 归档

彼岸归人:

四、鸿雁传书


自曹操迎接天子以后,原本的曹营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子身边依然有众多大臣,虽然逃难的时候有些狼狈,但毕竟每一位都是公卿名士,比如杨彪、赵温、还有半个外戚董承等,当然也有钟繇、董昭、丁冲、徐晃等有用之人。而他们与原本曹营旧部之间必然需要重新调整、磨合、妥协。


作为迎天子的功臣,曹操一开始被封为司隶校尉,后又领司空录尚书事,获得了朝廷实权。事实上,天子百官迁许,每一寸土地都是曹操自己打下来的,获得官职不过是为了名正言顺而已。


许都位于豫州,就在颍川,在荀彧的家乡旁边。颍川郡人杰地灵文脉荟萃,荀彧、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徐庶、辛评、郭图等等著名谋士全都是颍川人,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是当地名门,荀彧能够为曹操推荐大批人才,也与这一人脉网有密切关系,定都于此不可能没考虑过这一因素。


迎天子之后,荀彧就被任命为尚书令。尚书令是朝政的实权所在,号为“三独坐”,在朝廷中地位超然,理论上讲即使是三公遇尚书令车马也需要避让。所谓三公,如果不加“录尚书事”,那就是个摆设,而“录尚书事”的三公就是真正的朝政执掌者——可以简单理解为,尚书台是主要业务部门,尚书令是部门领导,而三公是公司副总,“录尚书事”就是分管这一主要业务部门的副总。


荀彧担任尚书令应当是曹操的决定,因为如果尚书令不是曹操信赖的自己人,相当于他迎来天子之后就把自己的权利拱手让人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他需要一个人代表他掌握这一权利,同时忠诚于自己,保证曹营内部协调一致令出一门。


这个人也只能是荀彧了,因为此时曹营中只有荀彧出身士族名门,可以获得朝中众臣的认可。而其后荀彧作为尚书令执掌台阁居中持重,获得了天下人的敬重,主要靠的并不是自己的才华,而是他的为人,是他的持心平正,德行周备。司马懿所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以及钟繇所说【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都是同时代人对他赋予的极高评价①。


 


荀彧坐镇尚书台既然是必然,那么就势必没法给曹操当谋士了。曹操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很是不舍地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于是荀彧就把大侄子荀攸和钟繇推荐给了曹操。


钟繇原本是汉献帝身边的臣子,至许都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也就是尚书令的副手。荀攸自董卓死后一直在荆州,于是曹操就给荀攸写信亲自请他前来,任命为尚书,随后被任命为军师。


刚开始,曹操还不是很相信荀攸,打张绣时荀攸从征,劝他此时此时不要急攻张绣,曹操不听,结果果然失败了。从此以后曹操才认识到错误,虚心接受荀攸的意见。


后来荀彧又把郭嘉推荐给曹操,曹操身边的班底日益齐全,荀彧便不再承担曹操谋士的职责,专心做他的尚书令。但是【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美好的记载,那就是在外的曹操写给荀彧的那一封封鱼雁传书。


 


建安三年,曹操进攻张绣,不听荀攸的劝告急着进攻,遭到刘表的突然袭击。曹操从袁绍的降卒那里得到消息,说袁绍的谋士田丰劝袁绍趁此机会突袭许都,决议撤退,张绣追击曹操,曹操撤退艰难,仍在匆忙间给荀彧写了一封马背情书信:【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魏书一)。


后人考证说:“湍水东南流,湟水注之。湟水又东南径安众县堨而为陂,谓之安众港。太祖破张绣于是处。与彧书,盖于二水之间,以为沿涉之艰阻也。”其中的“与彧书”就是指的这一封信。


曹主公这信写得特别有情感,他说张绣现在在追我,虽然我每天只能前进一点点,但是不用担心,我料定到了安众我就能打败他啦!——对带着滤镜的我来说,我实在不知道这封信除了安慰荀彧别担心之外,还传达了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显得非常“私信”,十分美好。


后来曹操回到许都后,荀彧还去问他,为什么能料定到了安众就能打败张绣?曹操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


有人认为这是曹操在炫耀自己的先见之明,但我不这么认为。


安众之战曹操打得并不轻松,根据曹操本纪中的记载【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这场战斗曹操打得并不轻松。


安众并不是曹操给张绣设了伏击,相反,此处是张绣和刘表布下重兵的险地,曹操至此前后受敌,陷入了包围。【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是用奇逃脱出包围圈的,而【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这个记载,我们需要联系贾诩传记来看。


【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这个记载于曹操的记载讲得是同一场战斗,只不过曹操那里隐去了后半段,也就是张绣第一次攻击,贾诩不让,张绣不听,果然被曹操打败,然后曹操就逃走了。


此时贾诩又催促张绣进攻,张绣进攻,果然胜利了,而这一段曹操传里就没有了。


其中的原因贾诩已经为我们解释了,贾诩说:【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这是解释了第一次张绣进攻的失败,也就是曹操的【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而第二次进攻的成功,是因为曹操无心恋战,一次胜利后就急着撤退了,至于后军失利已经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了。贾诩判断:【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也就是说,贾诩看出来曹操力未尽而急着撤退,【必国内有故】,联系之前所说的,【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我们都可以知道这个“国内有变”指的是什么了,也可以明白曹操急着回许都,战斗间隙还急着给荀彧写信告诉他不必担心自己很快就会回去的目的何在了。看起来曹操的确极为重视许都的安危,兖州之事应该将他吓得不轻。


此时再回去看曹操对荀彧所说的那句话:【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其实曹操表达的分明是“以我军回家的决心,背水一战必定胜利”。他并不是在炫耀,而是在深情款款地表白啊!


当然,关于这封信还有其他美好的解释,欢迎大家自行去检索研究。


 


荀彧驻守许都,也不是没有危险的。此次田丰劝袁绍袭许是一次;官渡之战前,孙策筹划过袭许,郭嘉乌鸦嘴咒死了(= =#)孙策,解除了危险;官渡交战之中,袁绍策动汝南谋反威胁许都,曹操派曹仁回去剿平诸县,记载在曹仁传里。


荀彧人虽然坐镇后方,几乎所有的曹操主要战事都有与荀彧通信或咨询他的意见的记载。


比如曹操征吕布之前,有荀彧的【“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


打官渡打不下去了的时候,有给荀彧写的【议欲还许以引绍】,被荀彧激励并制止。


204年灭掉袁绍攻下邺城后,有荀彧的【原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


打荆州之前,有【太祖将伐刘表,问彧策安出,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太祖遂行。】


这里其实就是赤壁之战前,因为曹操本身就是去打刘表的,没想到刘表意外死亡,荆州不战而降,曹操脑子一热继续南追,发生了赤壁之战被打了回来,总共也就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非常意外。


及至曹操收服荆州的时候还给荀彧写过一封信,是“不喜得荆州,但喜得蒯异度耳”,表达了自己打下荆州收服了荆州名士蒯越的喜悦之情。所以说荀彧在赤壁的时候已经与曹操离心,不愿意为曹操出谋划策了简直是胡扯……


直到曹操打关中之前,还有【太祖使荀彧问觊,彧以觊呈太祖】的记载,如果有兴趣了解的话指路我另一个进阶版考据系列《曹荀同人创作新手教程第二课:从建安十二年到建安十七年曹荀交往记载》,就不详述了。


在政务方面,也有很多曹操与荀彧商议或者是写信的记载:


比如《任峻传》中,有枣袛提议屯田,曹操【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的记载;


田畴拒不受赏,有曹操命曹丕与荀彧、钟繇商议的记载。


《赵俨传》中有一段记载,是关于收棉绢户调的,也非常有意思。时间同样是之前提到过的官渡之战中,袁绍策动汝南豫州诸县谋反。当时李通在阳安郡,并未响应袁绍,但是急着收户调,也就是赋税。赵俨去找他说,而今周边诸县都谋反了,如果你此时急着逼大家交税,恐怕不太好,会给小人煽风点火的机会啊。


李通就跟赵俨倾吐了自己的顾虑,【“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眼看周边诸县都谋反了,而我又不按时交赋税,不是落人口实,怎么让主公不把我当成骑墙观望有二心啊?


赵俨非常自信地承诺说让李通不用急着收税,此事他有办法解决。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他给荀彧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


然后荀彧就给他回信说情况我已经知道了,我会去跟主公解释的,很快就会有公文下达,把已经收了的绵绢还给百姓吧。【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


然后这件事就皆大欢喜地解决了。


有麻烦请令君出面的可不止赵俨一个聪明人,《卫臻传》(魏书二十二)中卫臻被牵涉到一起谋反案中,曹操赦免他的命令中有:【太祖令曰:“孤与卿君同共举事,加钦令问。始闻越言,固自不信。及得荀令君书,具亮忠诚。”】的记载。至于荀彧到底用了什么方法一封信就替卫臻洗刷了冤情的,又是怎么让曹操相信李通没有二心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大概是曹操就是相信荀令君吧


 


有事要跟曹公说怎么办?写信给荀彧啊!这种事情不止赵俨干过,卫觊也干过,不管是提出建议还是举荐人才,写信给荀令君准没错。除了《赵俨传》(魏书二十三)、《卫觊传》(魏书二十一)、还有士燮传(吴书四)、许靖传(蜀书八)等等,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写给荀彧各种各样的信。荀彧“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绝对不是一句妄言②。


 


还有两封非常著名的“私信”,就是所谓《与荀彧悼郭嘉书》啦,可能曹操自己也有“糟心事儿去找荀令君”的习惯吧……。这个是个经典的曹郭、曹荀、荀郭都可以从中吃出自家糖的史料,原因很简单,曹郭感慨曹操追伤郭嘉情真意切,曹荀认为他这么伤心难过的时候却接连跟荀彧写信求安慰,荀郭觉得如果荀彧跟郭嘉关系不好的话为什么曹操会觉得能从荀彧这儿获得理解……所以嘛,史料就在那里,怎么读当然是看你带着什么样的滤镜了。原文见附注,用什么姿势吃就是大家自己的事情啦~


TBC


 


①其实我觉得,最能体现当时人对他的爱戴的莫过于“巾行成岐”。


【魏武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合乎简易随时之义,以色别其贵贱,本施军饰,非为国容也。徐爰曰:「俗说本未有岐,荀文若巾之行,触树枝成岐,谓之为善,因而弗改。」今通以为庆吊服。】(晋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五)


大多数时候这条记载被当做说荀彧长相俊美的证据,这当然是一方面。但是事实上,人们模仿一个人的打扮,更能体现的是对人物的“喜爱”。英俊的人处处都有,但能让时人以其穿着为“善”的,更应是声明远播受人爱戴的体现。


②本次涉及和引用的资料比较多,我看了一下全都摘录出来实在很长,感兴趣的自己去翻原文吧或者百度吧。


③与荀彧悼郭嘉书:


【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疑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又以[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评论
热度(604)
  1. 共3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