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Photo
没有年上宠,哪来年下疯
  1. 刘奕君
  2. 私信
  3. 归档

彼岸归人:

五、如师如友


曹操与荀彧之间的相处,用如师如友这四个字相评并不为过。这一评价出自当时人钟繇之口:
【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
有人问钟繇,你那么推崇荀彧,自以为比不上他,为什么呢?钟繇说,古代的明君对待臣子有如老师,次一等的是当做友人。以曹操的聪明,每当有重要的事情,都要先问问荀彧的意见,这不正是古代那种君臣之间的师友之义吗?我们这种只能听命行事还唯恐做不好的人,不是相比起来差远了吗。
曹操待荀彧非常尊重,荀彧33岁就做了尚书令,做了17年,“令君”这个词很可能就是因荀彧而创的。《辞源》之中对“令君”的来源解释,就是“自汉末以来,官场乃至世人对尚书令的敬称。后亦以称位居枢要的大臣。”最早有记载为“令君”的就是荀彧,令君这个称谓自此也和荀彧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君主展现爱重的方式无非是重用与嘉赏,对于荀彧的功绩,曹操所给予的回报无可挑剔。


早在建安八年,曹操便将荀彧封为万岁亭侯,封邑一千。曹操向汉献帝上表,言辞之恳切赞美之热烈,非上原文不能表其万一:
【太祖表曰:“臣闻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是故典阜之锡,不后营丘,萧何之土,先於平阳。珍策重计,古今所尚。侍中守尚书令彧,积德累行,少长无悔,遭世纷扰,怀忠念治。臣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陛下幸许,彧左右机近,忠恪祗顺,如履薄冰,研精极锐,以抚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宜享高爵,以彰元勋。”】
虑为功首,谋为赏本,野绩不越庙堂,战多不逾国勋。在这里曹操自己把荀彧比作了萧何,甚至认为自己仅仅是实践了荀彧的谋略,“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荀彧非常高兴地接……才怪。
荀彧把曹操的奏表给扣下了,【不通太祖表】,简直任性。
为什么呢?因为荀彧认为自己“无野战之劳”,无论什么时候,提着人头的野战军功都是最高的,何况这个时候是曹军千辛万苦打完官渡,大战方休,袁绍去世的203年——做个比较题来加强认识吧,我们都知道曹操对他家惇表妹是最最厚道的,封赏也是最大方的,武将第一,而这个时候,连夏侯惇也最多只有700户封邑。
所以荀彧当然就不答应了,实在是因为这个封赏真的太高了。
奏表被荀彧给扣了,曹操没办法,只好给荀彧写信劝他:【太祖与彧书曰:“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夫功未必皆野战也,原君勿让。”】
这个信写得就很恳切了,尤其是“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荀彧为曹操所做的一切,曹操都记着呐,非常感人。最终,荀彧接受了曹操的好意。


 等到205年也就是建安十年,曹操平定了冀州。《荀氏家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既定冀州,为公(荀彧)起大第於邺。诸将各以功次受居第。太祖亲游之,笑曰:“此亦《周礼》六勋之差也。】(御览百八十一)
曹操初定邺城,意气风发。虽然荀彧作为尚书令常驻许都,可是曹操依然有为荀彧在邺城建了一栋大房子。这一条记载每每看起来都让我心情复杂。曹操真是什么好东西都不忘了荀彧的一份,始终把荀彧当成了自己人,亲游笑谈之时,应当还满心怀有让荀彧来邺城常住的念头。但天意弄人,这个愿望应当始终未能实现。
这一年,曹操还封了荀攸为陵树亭侯,荀彧的哥哥荀衍为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封为列侯。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荀恽(念yun!不念hui!),真是恨不能捧出一颗真心,彰显自己对于荀家的器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07年,河北平定。曹操进行了第一次普遍性的大封功臣,【令曰:“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
这次受封嘛,封赏的人就多了。比如荀攸增邑四百,夏侯惇增邑一千八就是这个时候。这么一封,荀彧的一千户虽然不少,但是看起来也没什么扎眼的了。
但不能作就不是曹操了。曹操此时又为荀彧增邑一千,达到了惊人的两千户①,同时还要拜荀彧为三公。当时三公唯有太尉有缺,所以大家都推断当初要拜荀彧为太尉,然而曹操当时自己也只是司空,司空位在太尉之下,所以荀彧坚决不肯接受,请荀攸出面替他推拒了十余次,曹操才终于作罢。
这一次的表文写得也非常真情实感,细细列举了官渡中荀彧两次阻止他退兵的事情,感慨如果不是荀彧的坚持,自己险些“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荀彧的战略“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这一次曹操把荀彧比作了张良,说“帷幄之规”比“攻拔之捷”更重要,因此之前的一千户实在是太少了,怎么能与荀彧的功绩相匹配,所以必须重新评议给荀彧的封赏,多给他加些户邑②。
对啊,萧何之功值一千户,张良之功又值一千户,合在一起两千户,曹主公,没毛病。
所谓封赏,类似于分红,将征讨天下得来的利润,分与诸将军与士大夫同享,将个人利益变成群体利益。以曹操对待荀彧与荀家的态度,无怪乎司马光为荀彧辩护时会说“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于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对于荀彧来说,如果是为了利益,哪怕是为了所谓家族利益,天下间都再没有比跟着曹操干到底能够得到的利益更大了。如果说曹操渣了荀彧,那么他这渣的方式还真是清新脱俗,没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没有有功不赏,怀才不遇,也没有忌讳打压,权谋心术,他明显愿意给出一个君主所能给出的一切,然而可惜的是荀彧并不需要——所以画风清奇的明显是荀彧才对啊!


荀彧真的是一位画风清奇的理想主义者。他并不是那种恪守旧礼的腐儒。正相反,他与曹操可谓是志同道合,在很多地方都与曹操有着一样的价值观与理念,这也是曹操与他合作二十年亲密无间的原因。
曹操早年间受到部分士族的鄙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出身,“宦官养子”这一身份到官渡还在被骂。然而荀彧作为士族子弟,却绝对不会因此而轻视他,反而会与他同病相怜。
荀彧的妻子唐氏,是中常侍唐衡的养女。唐衡是桓帝年间的大宦官,权势滔天,有【“左回天,唐独坐”,言威权莫二也】的民谣。这件事其实挺迷的,《三国志集注》中关于此事,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唇枪舌剑吵成一片,我们也就不细纠了。我们目前知道的仅是,当时宦官当朝党锢正严,大宦官唐衡要将女儿嫁给荀彧,荀彧的父亲荀绲同意了。然而历史上唐衡在荀彧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可最终荀彧还是娶了唐氏女。有人说荀绲是慕势,有人说荀绲是畏势。荀彧作为宦官的女婿,也受到了时人的讥讽,但是人们也觉得,荀彧在唐衡死后也没有悔婚,也可称之为重诺。
这种事情,要不是荀家世代清名比较有威望,荀彧自己也争气,不知道要被士人讥讽成什么样子。幸好是“八龙”荀绲也幸好是荀彧,才有更多的人理解并为他们说话。青年时期的荀彧背负的这种压力,恐怕也是很大的。
所以,同样受到这种压力的荀彧,面对曹操时绝对不会带有其他世家大族怀有的那种鄙薄之情,他们应该彼此都再明白不过,背负不好的名声,并不能决定你是个怎样的人。


荀彧经达权变,不墨守成规,与曹操的相处肯定不会是忠言逆耳的类型。有这么一件胆大妄为的事情,就是荀彧忽视日蚀的风险召开朝会,很能让大家完善荀彧的画风。
大概是建安中某一年时间不明,朝廷正旦(也就是正月初一)那一天要召开朝会。正月初一的朝会,那可是一件非常重大的礼仪事件,可是在朝会开始之前,天文官太史上言说,正月初一有日蚀。
这个记载在刘劭的传记里,是说他当时造访许都尚书令荀彧的处所,结果荀彧接到了太史的这一消息。当时在座的数十人为此争论不休,因为如果发生日蚀,是肯定没法举行朝会的,但如果取消朝会而预报错误,那天文官可就惨了。
最终还是要荀彧拍板,荀彧最终决定,无视日蚀预警,下令朝会如旧。
幸好最终日蚀果然没有发生,否则这个决定肯定是要荀彧背锅的。晋书里批评了荀彧这种不谨慎的莽撞行为,但是此事放在建安中,就很有建安中曹魏革新除弊、自由奔放的风格,也能展现荀彧自身的大胆决断不循礼法的气概③。


曹操以其“唯才是举”称著,很多人觉得曹操重用寒门,同时又从荀彧的出身直接推断荀彧是士族代表,认为他们之间存在寒门与士族之争。但事实上,这也是没有根据的。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的确是不看重门第。但是当时天下,有才的人大多出于士族,也是不争的事实。最重要的是,在“用人不拘一格”这一方面,荀彧与曹操完全是一拍即合的,事实上,“唯才是举”是曹操的倡导,但也是荀彧一直所践行的理念。
荀彧所推荐人才的不完全名单,根据三国志记载为:【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
“取士不以一揆”同样也是荀彧选拔人才的标准,所以才有戏志才、郭嘉、杜畿等人的闻名。虽然他的确举荐了很多颍川士族亲友,但是“荀攸、陈群、钟繇”这样的名单列出来,敢有人说这算是任人唯亲??就凭这样的人才质量,与他们是不是士族根本毫无关系。
关于荀彧选才,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说挖掘出曹魏第一能吏杜畿的“听墙角”事件。
杜畿家里很穷,继母对他很坏,但是他却是个孝子,以孝被举为孝廉。后来他在张时手下当功曹当的很不如意,因为他这个人“阔达,不助留意於诸事”,就是嫌弃他大大咧咧不负责任,杜畿傲气地表示我干不好功曹是因为我能干的好太守呀!就跑到许都去找工作。
他去许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耿纪,住在耿纪家里晚上就跟耿纪高谈阔论通宵达旦好不欢畅。结果第二天白天,尚书令荀彧派人来找耿纪,给他留了一句话:“有国士而不进,何以居位?”④
耿纪吓了一跳,好端端怎么就被荀令君责备了呢?赶紧跑去告罪。
谁想荀令君笑吟吟地看着他,问他昨天晚上跟他聊天的是谁啊?耿纪恍然大悟,把杜畿引荐给了荀彧。荀彧与杜畿交谈,相见恨晚,将他推荐给了曹操。曹操直接给他封了司空司直的高位加以重用。——正是因为荀彧的眼光与曹操总归是一致的,才能保证他看上的人才曹操可以放心的加以重用。
后来河东作乱,曹操对荀彧说:“河东被山带河,四邻多变,当今天下之要地也。君为我举萧何、寇恂以镇之。”要求荀彧帮他找一位萧何、寇恂一样的人物来镇守这一天下要地,荀彧认为,杜畿便是这样的人。于是曹操封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也不负所托,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畿在河东十六年,常为天下最】,第一太守的名声由此而来。
像是杜畿这样例子,足可以说明当时负责选才的荀令君的求贤若渴,比之于“周公吐哺”的曹操是不逞多让的。在这一方面,他们二人是一体同心,互为表里的,并不存在什么矛盾。


上面那个故事里的荀彧真是有点儿蔫坏,故意派人去吓唬耿纪,但在我这等迷妹看来真是鲜活有趣。祢衡说他“文若可借面吊丧”,是因为看他长得帅,而不是说他板着脸。相反,荀彧性格开朗,十分爱笑,并不是一个古板严肃的人物。
他在尚书台掌权,有人跟他说:“你现在掌权啦,干嘛不让你那个随从XXX当个议郎呢?”荀彧笑着说:“官职是给有才能的人的,如果我真像你说的那么干,大家该怎么说我呀。”⑤
这段记载本意是说荀彧的公正无私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荀彧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可以与人开玩笑,而且即便不同意别人的话,也长袖善舞笑语解围,性格十分的好。
曹丕在自己的《典论》中的《自述》中回忆,【后军南征,次曲蠡,尚书令荀彧奉使犒军,见余,谈论之末,彧言:“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余言执事未睹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尔。”】对我们来说,曹丕这样当事人的记载对于我们还原古人的音容笑貌实在是太宝贵了。在曹丕的笔下,荀彧跟他聊天,表扬他说“听说你射箭很好,能左右开弓,真是难得”,曹丕有些傲娇地表示那不算什么,你那是没看到我更厉害的呢!荀彧高兴地笑道:“竟然如此(厉害)!”
《典论》写于曹丕太子时期,距离荀彧去世已经至少有五年了,真是斯人已逝,音容宛在。荀彧的儿子荀恽是曹丕的小舅子,但是荀恽跟曹植关系很好,与曹丕相看两厌。但是曹丕对荀恽与安阳公主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外甥却非常好。——二代们的各种纠葛其实也很有意思,此处就不提啦。
TBC


①两千户在魏国文臣中一直是巅峰,别说是曹操时期每个人的封邑都少得可怜的时候,即便等到曹丕践祚以魏带汉立国劝进之功,魏国三公比如钟繇、华歆、王朗也最多一千八百户,没有超过荀彧两千户的。
当然曹操所封赏的最高户数的是武将之中的夏侯惇,两千五百户,惇曹之情意真挚我是一万个服气的。
到曹丕继位之前,武将里夏侯惇是2500,张辽是1600,曹仁是1500。曹丕称帝后,才给张辽加封至2600,曹仁加封至3500。
②【“昔袁绍侵入郊甸,战於官渡。时兵少粮尽,图欲还许,书与彧议,彧不听臣。建宜住之便,恢进讨之规,更起臣心,易其愚虑,遂摧大逆,覆取其众。此彧睹胜败之机,略不世出也。及绍破败,臣粮亦尽,以为河北未易图也,欲南讨刘表。彧复止臣,陈其得失,臣用反旆,遂吞凶族,克平四州。向使臣退於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有倾覆之形,无克捷之势。后若南征,委弃兗、豫,利既难要,将失本据。彧之二策,以亡为存,以祸致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也。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前所赏录,未副彧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
③【刘劭字孔才,广平邯郸人也。建安中,为计吏,诣许。太史上言:“正旦当日蚀。”劭时在尚书令荀彧所,坐者数十人,或云当废朝,或云宜却会。劭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犹占水火,错失天时。礼记曰诸侯旅见天子,及门不得终礼者四,日蚀在一。然则圣人垂制,不为变豫废朝礼者,或灾消异伏,或推术谬误也。”彧善其言。敕朝会如旧,日亦不蚀。】(三国志·魏书二十一)
④【畿自荆州还,后至许,见侍中耿纪,语终夜。尚书令荀彧与纪比屋,夜闻畿言,异之,旦遣人谓纪曰:“有国士而不进,何以居位?”既见畿,知之如旧相识者,遂进畿於朝。】(三国志·魏书十六)
⑤【典略曰:彧折节下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不以私欲挠意。彧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或谓彧:“以君当事,不可不以某为议郎邪?”彧笑曰:“官者所以表才也,若如来言,众人其谓我何邪!”其持心平正皆类此。】

评论
热度(276)
  1.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